液壓傳動是借助于處在密閉容積內的液體壓力能傳動操作工作部件,這是誰都知道的,如圖:
就液壓泵而言,簡單的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并且它們所對應的工作壓力大體如此:
葉片泵:14.0~21.0 MPa
柱塞泵:25.0~﹥40.0 MPa
齒輪泵:﹤10.0 MPa
液壓油無疑是工業潤滑油中用量大的一個品種,而液壓油就是液壓傳動機構中的傳遞靜壓能的流體介質。別小看液壓油!
這里我想說的是,在液壓油的調和過程中,除了添加劑的選擇和嚴格的調和工藝外,其基礎油的選擇至關重要,而往往多數朋友會忽視基礎油的一個重要參數——壓粘系數。
顧名思義,壓粘系數,就是流體的粘度與流體所受外界壓力的函數關系,顯然,作為液壓油,其粘度隨壓力的變化而變化,我們當然是希望這種變化越小越好,雖然就液壓油而言,這種變化通??梢院雎圆挥?,但在液壓系統愈加苛刻的工作條件下,在液壓油外界使用因素和其它組成因素基本固定不變的時候,那么這個壓粘系數的重要性就會顯現出來,你不能不考慮基礎油的壓粘系數的問題。
潤滑油的粘度隨壓力的增加而增大,在壓力不大20 MPa 時,壓力的升高只使粘度略有上升,所以一般潤滑場合可以不考慮壓力對粘度的影響。在彈性流體動力潤滑時,油壓也可能達到 1000 MPa,甚至更高,此時粘度增大的影響不應再忽略。
就潤滑油來說,通常我們對潤滑油的粘度和溫度的關系很熟悉,潤滑油基礎油的分類目前來說就主要是依據“粘度指數”,但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還有一個“粘溫系數”的概念,粘溫系數準確來講與粘度指數是不一樣的:粘度指數越大,潤滑油的粘度變化隨溫度的變化越??;粘溫系數越大,潤滑油的粘度隨溫度的變化越大。這樣理解的話,那么壓粘系數的概念也就容易明白了。
學術一些,壓粘系數:粘度與壓力對數曲線的斜率。
再學術一些,這個話題,還要涉及一些所謂的學科分類。我大國有一個機構,叫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我也不知道這個機構近些年來干了些什么,比如前幾年塑料垃圾這個環保話題甚囂塵上的時候,塑料行業之“塑化劑”這個詞出現的頻率頗高,懵得我一批,仔細查閱后才知道是我們說了幾十年的“增塑劑”的臺灣國語的說法,那個時候港臺國語很時尚?不知道這年頭兩岸三地的關系如此尷尬的境況下港臺國語是不是還是很時尚。我的意思是,這個時候“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也不知在干嘛?它應該出來澄清一下,所謂以正視聽,科學技術的名詞,不敢隨便亂用的!就比如上面說的,粘度指數和粘溫系數是兩個概念!
總之,我們要知道,我們的“潤滑”這個學科,屬于三級學科,它被涵蓋于二級學科“摩擦”之中,而一級學科則是“機械工程”。所以,偶爾有朋友問我哪里有“潤滑油專業”可以學習,這真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翻遍所有的大學院系設置,很難發現有xx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摩擦學系潤滑工程專業!我們“潤滑”界的大科學家,也是經常以“摩擦材料科學家”的面目出現的。實際上,潤滑油劑的學科領域,從潤滑效果這個角度切入,它接近于摩擦學;從潤滑材料這個角度切入,它接近于應用化學。就如同現在時髦的生命科學似的,以化學的角度切入,有生物化學;若以生物學的角度切入,有化學生物學。所以,我們的潤滑油,如果說它是一個學科的話,那它在學術界的地位是多么的苦逼,可見一斑。扯遠了。
總而言之,廣泛應用于潤滑劑的,大部分是油狀液體,而每種液體都有其獨特的化學結構,可以說液體的潤滑劑之作用,其化學結構決定了其密度和粘度,相應地也決定了它們的行為。
至此,我們應該知道一個名詞:雷諾方程(Reynoids equation)。
流體力學是力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在各種力的作用下,流體本身的靜止狀態和運動狀態以及流體和固體界壁間有相對運動時的相互作用和流動規律。
各種流體潤滑問題都涉及在狹小間隙中的流體粘性流動,描寫這種物理現象的基本方程為雷諾方程。其實我也不懂更高深的流體力學的知識,更不懂復雜的雷諾方程,我們只需知道:這些個液體潤滑劑對潤滑膜的影響可以通過其密度和粘度表現出來,而對潤滑劑所施加的溫度和壓力有所變化的話,其密度和粘度也將隨之變化
通過一組曲線圖可以直觀地感覺到不同的溫度、不同的壓力對液體(潤滑油)的粘度之影響。其中1-1℃;2-19℃;3-39℃;4-100℃;5-219℃。a-雙(2-乙基己基)癸二酸酯;b-石蠟基礦物基礎油;c-環烷基礦物基礎油。
(未完待續)